不該因為不準確的粒徑分析影響最終產品品質的把關

減碳專刊(一)自動化連續粒徑分析帶來的產業加值與升級

本文我們會提到:
  1. 粒徑分析儀與篩網過篩方式的比較
  2. 滿足自動化連續粒徑分析儀的採樣要求
  3. 自動化連續粒徑分布分析儀簡介

前言

  粒徑分析儀的前身是藉由五到六個不同目數的篩網組合,搭配振動器,持續半小時,再從每一個篩網去秤重,得到粒徑分布。這樣的方式首先需要人力的投入,而且非常耗時,篩網反覆使用會產熱,影響到產品的性質,例如會變黏或收縮影響顆粒大小。
 
  最重要的是得到粒徑分布因為級距不多而在統計上不夠客觀。因此分析人員會需要花費額外的時間,將篩網中的粉料取出再進行一次過篩,整個過程人力是最顯而易見的,其次是篩網的耗損以及樣品之間的交叉汙染。
 
  長遠來看,這樣的過篩方式很難去細分產品規格與發現批次間的問題,減緩產品出貨時間,最終影響的就是末端的售價以及市場競爭力。

商用粒徑分析儀前期投資雖大,實際上獲益更大

  因此部分公司開始導入雷射繞射粒徑分析儀,分析儀的多層分級偵測器,可以遠超過篩網可以達到的效果,例如Sympatec的HELOS可以達到31個級距。藉此可以觀察到更細微的批次變化,且粒徑分析儀每次分析不需要2分鐘,同樣的人力與時間可以處理更多的分析需求,調整產線參數也更有效率,也意味著產品出貨以及新產品的開發速度都能夠提升。
 
  整體上來說雖然分析儀的投資超過篩網許多,但是在考量長期的人力成本與末端產品再製成本大幅減少,同樣的時間因為可以放行更多的產品而增加更多的收入。

擴大優勢,從實驗室前往現場,發揮最大時間效益

  如果要進一步減少成本,也就是將人力完全抽離,必須將實驗室的分析設備轉換成現場連續分析設備,其中最重要的改變就是自動取樣裝置的設計,必須要滿足:
 
1.可以與產線結合
2.可以取得具有代表性的樣品
3.可以避免樣品與樣品之間的交叉污染

從自動化連續粒徑分析儀延伸至自動化連續生產

  其次是IoT物聯網的技術,從連續自動化粒徑分析結果作為起點,再分析取得當下的粒徑數據,可以用各種傳輸方式與下游溝通,或者回傳到中控中心,由中控中心來決定如何優化產線中的數據例如Sympatec的MYTOS,可以透過MODBUS、OPC-UA、4-20mA通訊協議等進行溝通。
 
  舉結晶研磨製程為例,可以按照分析數據來調整攪拌速度、研磨速度、助磨劑添加速度等方式使粒徑數據維持在一個範圍之內,當累積足夠量的數據,經由大數據的統計,找到關鍵的製程參數,將整個產線複製,使產能可以預測,品質可以管控,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自然就會增加。

自動化連續粒徑分析儀MYTOS簡介

自動化連續粒徑分析儀MYTOS
1.量測範圍0.25 – 3500um
2.樣品吞吐量kg/hr – t/hr
2.模式主要以On-line與In-line為主,是需求也可以轉作At-line或Off-line。
3.搭配多種線上取樣裝置,可以應用於分析不同管道與不同均勻程度的粉料。
Tags